Zookeeper的简介
ZooKeeper是一个构建在Paxos算法上的高可用的分布式数据管理与系统协调框架,提供了一系列原语集,更上层的应用可以用它来实现同步,配置管理,名称服务,Master选举,分布式锁,分布式队列等。
zookeeper提供如下服务保证
- 顺序一致性: client的updates请求都会根据它发出的顺序被顺序的处理
- 原子性: 一个update操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,没有其他可能的结果
- 一致性的镜像: client不论连接到哪个server,展示给它都是同一个视图
- 可靠性: 一旦一个update被应用就被持久化了,除非另一个update请求更新了当前值
- 及时性: 客户端所看到的系统在一个时间范围内是最新的
zookeeper的设计目标
1. 简单
ZooKeeper允许分布式进程之间通过一个共享的层级命名空间来相互协作,这个命名空间以类似于文件系统的方式组织起来。命名空间中的数据单元被称为znode,它相当于文件或者目录。与典型文件系统不同的是,文件系统用于持久化存储,而ZooKeeper的数据是保持在内存中的,这意味着ZooKeeper能达到很高的吞吐量和低延迟。
2. 高性能、高可用性,和严格的顺序访问
高性能使得ZooKeeper能用于大规模分布式系统,高可用性能避免单点故障,严格的顺序化意味着复杂的同步操作可以在客户端实现。
3. 集群化
ZooKeeper本身也是有集群化的。如下图:
客户端与单个服务端相连,它维持一个TCP连接,在其上发送请求,获得响应,获得监控事件和发送心跳检测。如果到服务端的TCP连接断了,客户端会连接另一个服务端。组成ZooKeeper服务的每个服务端都知道其它服务端的存在,它们维护一个服务端状态的内存镜像,连同事务日志和快照保存在持久化存储中,只要大部分服务端可用,ZooKeeper服务就可用。
4. 顺序化
ZooKeeper为每个更新操作都标记一个号码以反映事务的顺序。后来的操作使用这个顺序来实现高度的抽象,比如同步原语。
5. 快速
这个特性在以读操作为主的工作中尤为明显。ZooKeeper应用程序运行于数以千计的机器中,当读操作与写操作的比例为10:1时,ZooKeeper能获得最佳性能。
Zookeeper的架构
所有的server组成一个从Zookeeper的服务,server和server之间的交互是通过协议进行通信,选取出一个leader,负责向follower广播所有变化消息。其实所有的follower都和leader通信,follower接受来自leader的所有变化信息,保存在自己的内存。follower转发来自客户端的写请求给leader。客户端的读请求会在follower端直接服务,无须转发给leader。
ZooKeeper数据模型
ZooKeeper的数据模型极像一个标准的文件系统,一个名字是一个以/分隔的路径元素的序列,ZooKeeper命名空间的每个节点通过路径来标识。。
Zookeeper的视图结构类似标准的Unix文件系统,但是没有引入文件系统相关概念:目录和文件,而是使用了自己特有的节点(node)概念,称为znode。Znode是ZooKeeper中数据的最小单元,每个znode上都可以保存数据,可以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(ACL),同时还可以挂载子节点(临时节点不可以),也构成了一个层次化的命名空间,我们称之为树。
Znode节点类型
ZooKeeper的每个节点是有生命周期的,这取决于节点的类型。在ZooKeeper中,节点类型可以分为持久节点(PERSISTENT )、临时节点(EPHEMERAL),以及时序节点(SEQUENTIAL ),具体在节点创建过程中,一般是组合使用,可以生成以下4种节点类型:
1、持久节点(PERSISTENT)
所谓持久节点,是指在节点创建后,就一直存在,直到有删除操作来主动清除这个节点——不会因为创建该节点的客户端会话失效而消失。
2、持久顺序节点(PERSISTENT_SEQUENTIAL )
这类节点的基本特性和上面的节点类型是一致的。额外的特性是,在ZK中,每个父节点会为他的第一级子节点维护一份时序,会记录每个子节点创建的先后顺序。基于这个特性,在创建子节点的时候,可以设置这个属性,那么在创建节点过程中,ZK会自动为给定节点名加上一个数字后缀,作为新的节点名。这个数字后缀的上限是整型的最大值。
3、临时节点(EPHEMERAL )
和持久节点不同的是,临时节点的生命周期和客户端会话绑定。也就是说,如果客户端会话失效,那么这个节点就会自动被清除掉。注意,这里提到的是会话失效,而非连接断开。另外,在临时节点下面不能创建子节点。
4、临时顺序节点(EPHEMERAL_SEQUENTIAL)
节点信息
[zk: localhost:2181(CONNECTED) 4] get /YINSHI.MONITOR.ALIVE.CHECK
?t 10.232.102.191:21811353595654255
cZxid = 0x300000002
ctime = Thu Dec 08 23:29:53 CST 2011
mZxid = 0xe00008bbf
mtime = Thu Jul 28 07:17:34 CST 2012
pZxid = 0x300000002
cversion = 0
dataVersion = 2164293
aclVersion = 0
ephemeralOwner = 0x0
dataLength = 39
numChildren = 0
上面这个信息,是在ZK命令行的一个输出信息,从这个输出内容中可以清楚的看到,ZK的一个节点包含了哪些信息。其中比较重要的信息包括节点的数据内容,节点创建/修改的事务ID,节点/修改创建时间,当前的数据版本号,数据内容长度,子节点个数等。
ZooKeeper被设计用来存储管理服务的数据:状态信息、配置、位置信息等,所以每个节点存储的数据通常很小,几字节到几K字节不等。默认上限是1M。
zonde维持一个stat结构,它包含数据变化的版本号、ACL变化和时间戳,以允许cache校验和协调化的更新。每当znode的数据变化时,版本号将增加。一个客户端收到数据时,它也会收到数据的版本号。
保存在每个znode中的数据都是自动读写的。读操作获取znode的所有数据,写操作替换掉znode的所有数据。每个节点有一个访问控制表(ACL)来限制谁能做哪些操作。
TIPS 节点大小
配置文件中的jute.maxbuffer属性表示节点可存的数据大小,default=0xfffff=1MB,如果超出该值则会引起ZooKeeper系统不稳定,甚至崩溃,直接重启无效,所以禁止创建数据超过1MB的节点;鉴于超过10k的节点数据对性能的较大影响,建议数据大小尽可能控制在10k之内。
ZooKeeper基本API
ZooKeeper的一个设计目标是易于编程。所以,它只支持如下操作:
- create 在命名空间的某个位置创建一个节点
- delete 删除一个节点
- exists 测试某位置的节点是否存在
- get data 从一个节点读取数据
- set data 往一个节点写数据
- get children 获取一个节点的子节点列表
- sync 等待数据被传播以同步数据
Zookeeper Session
客户端和server间采用长连接。连接建立后,server产生session ID返还给客户端。客户端定期发送pin包来检查和保持和server的连接。一旦session结束或超时,所有ephemeral而节点会被删除。客户端可根据情况设置合适的session超时时间。
Zookeeper Watches
Watches是客户端安装在server的事件侦听方法;当侦听的变化发生时,server发消息给客户端进行通知。客户端使用单线程对所有事件按顺序同步回调。每次触发后会被自动删除。如果需要再次侦听事件,必须重新安装Watches。无法保证跟踪到每一个变化,避免安装大量的Watches侦听在同一个节点。Watches的创建和触发规则:所有的API是怎么创建一个Watches,写请求的API,会触发一些事件。举一个例子:当我们调用Watches,我们用一个create,谁创建这个Watches这个节点就会被触发掉。
ZooKeeper Observer
不参与选举,永远是follower。Observer数量增加,进一步提升集群的服务能力。不会增加重新选举leader的开销。很好地支持跨数据中心、本地读、异地写的功能。
zookeeper实现
从概念上来说,Zookeeper的设计目标非常简单:它所做的就是确保对znode树的每一个修改都会被复制到集群(ensumble)中超过半数的机器上。如果/只要是 少于半数的机器出现故障,那么至少还有一台机器会保存最新的状态,其余的副本最终也会更新到这个状态。
然而,这个简单想法的实现却并不简单。Zookeeper使用了Zab协议来实现这个目标。
Zookeeper Atomic Broadcast(ZAB)协议
2011年Yahoo公开了Zab协议论文,该协议包括了两个可以无限重复的阶段:
- leader选举
- 原子广播
leader选举
ZK中有两种leader选举算法:LeaderElection和FastLeaderElection(AuthFastLeaderElection是FastLeaderElection的变种,使用了UDP和简单的认证机制)。不管是哪一种leader选举方法,必须能确保以下两点:
- leader已经获知所有followers的最大的zxid
- 一个服务器间的法定人数已经确认会跟随leader
leader选举确定了集群中的所有机器的节点角色:
- 领导者(Leader): 领导者不接受client的请求,负责进行投票的发起和决议,最终更新状态。
- 跟随者(Follower): Follower用于接收客户请求并返回客户结果。参与Leader发起的投票。
- 观察者(Observer): Oberserver可以接收客户端连接,将写请求转发给leader节点。但是Observer不参加投票过程,只是同步leader的状态。Observer为系统扩展提供了一种方法。
- 学习者(Learner): 和Leader进行状态同步的server统称Learner,上述Follower和Observer都是Learner。
下图从较高层次说明了ZooKeeper的构成
集群数据库是存在于内存中的数据库,保存命名空间的所有数据。更新操作会被记录到硬盘中以便恢复,写操作先被序列化到硬盘中,再应用到内存数据库中。通常Zookeeper由2n+1台servers组成,只要有n+1台(大多数)server可用,整个系统保持可用。
原子广播
所有的写请求都会被转发给leader,再由leader将更新广播(同步)给follower。当超过半数的follower已经将修改持久化之后,leader才会提交这个更新,然后客户端才会收到一个更新成功的响应。这个用来达成共识的协议被设计成具有原子性,因此每个修改要么成功要么失败,这类似于数据库中的两阶段提交协议。
对于follower收到的client的请求,对于读操作,由follower的本地内存数据库直接给client返回结果;对于会改变系统状态的写操作,则交由Leader进行提议投票,超过半数通过后返回结果给client:
Zookeeper的核心是原子广播,这个机制保证了各个server之间的同步。实现这个机制的协议叫做Zab协议。Zab协议有两种模式,它们分别是恢复模式和广播模式。当服务启动或者在领导者崩溃后,Zab就进入了恢复模式,当leader被选举出来,且大多数server的完成了和leader的状态同步以后,恢复模式就结束了。状态同步保证了leader和server具有相同的系统状态。
广播模式需要保证proposal被按顺序处理,因此zk采用了递增的事务id号(zxid)来保证。所有的提议(proposal)都在被提出的时候加上了zxid。实现中zxid是一个64为的数字,它高32位是epoch用来标识leader关系是否改变,每次一个leader被选出来,它都会有一个新的epoch。低32位是个递增计数。 当leader崩溃或者leader失去大多数的follower,这时候zk进入恢复模式,恢复模式需要重新选举出一个新的leader,让所有的server都恢复到一个正确的状态。
选举和同步过程
zk的实现中用了基于paxos算法(主要是fastpaxos)的实现。具体如下:
- 每个Server启动以后都询问其它的Server它要投票给谁。
- 对于其他server的询问,server每次根据自己的状态都回复自己推荐的leader的id和上一次处理事务的zxid(系统启动时每个server都会推荐自己)
- 收到所有Server回复以后,就计算出zxid最大的哪个Server,并将这个Server相关信息设置成下一次要投票的Server。
- 计算这过程中获得票数最多的的sever为获胜者,如果获胜者的票数超过半数,则改server被选为leader。否则,继续这个过程,直到leader被选举出来。
此外恢复模式下,如果是重新刚从崩溃状态恢复的或者刚启动的的server还会从磁盘快照中恢复数据和会话信息(zk会记录事务日志并定期进行快照,方便在恢复时进行状态恢复)。 选完leader以后,zookeeper就进入状态同步过程。
状态同步过程如下:
- Leader就会开始等待server连接
- Follower连接Leader,将最大的zxid发送给Leader
- Leader根据Follower的zxid确定同步点
- 完成同步后通知Follower已经成为uptodate状态
- Follower收到uptodate消息后,又可以重新接受client的请求进行服务了
ZooKeeper性能数据
1. 创建销毁读取性能
创建节点性能测试
删除节点性能测试
读取节点内容性能测试
2. 综合读写性能曲线
ZooKeeper的常见应用场景
1. 命名服务(Naming Service)
命名服务也是分布式系统中比较常见的一类场景。在分布式系统中,通过使用命名服务,客户端应用能够根据指定名字来获取资源或服务的地址,提供者等信息。被命名的实体通常可以是集群中的机器,提供的服务地址,远程对象等等——这些我们都可以统称他们为名字(Name)。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一些分布式服务框架中的服务地址列表。通过调用ZK提供的创建节点的API,能够很容易创建一个全局唯一的znode,所有应用从中读取,避免写死。
2. 分布式通知/协调
ZooKeeper中特有watcher注册与异步通知机制,能够很好的实现分布式环境下不同系统之间的通知与协调,实现对数据变更的实时处理。使用方法通常是不同系统都对ZK上同一个znode进行注册,监听znode的变化(包括znode本身内容及子节点的),其中一个系统update了znode,那么另一个系统能够收到通知,并作出相应处理
3. 分布式锁
这个主要得益于ZooKeeper为我们保证了数据的强一致性。锁服务可以分为两类,一个是保持独占,另一个是控制时序。
- 所谓保持独占,就是所有试图来获取这个锁的客户端,最终只有一个可以成功获得这把锁。通常的做法是把zk上的一个znode看作是一把锁,通过create znode的方式来实现。所有客户端都去创建 /distribute_lock 节点,最终成功创建的那个客户端也即拥有了这把锁。
- 控制时序,就是所有视图来获取这个锁的客户端,最终都是会被安排执行,只是有个全局时序了。做法和上面基本类似,只是这里 /distribute_lock 已经预先存在,客户端在它下面创建临时有序节点(这个可以通过节点的属性控制:CreateMode.EPHEMERAL_SEQUENTIAL来指定)。Zk的父节点(/distribute_lock)维持一份sequence,保证子节点创建的时序性,从而也形成了每个客户端的全局时序。
4. 分布式队列
简单地讲有两种,一种是常规的先进先出队列,另一种是要等到队列成员聚齐之后的才统一按序执行。对于第一种先进先出队列,和分布式锁服务中的控制时序场景基本原理一致,这里不再赘述。
第二种队列其实是在FIFO队列的基础上作了一个增强。通常可以在 /queue 这个znode下预先建立一个/queue/num 节点,并且赋值为n(或者直接给/queue赋值n),表示队列大小,之后每次有队列成员加入后,就判断下是否已经到达队列大小,决定是否可以开始执行了。这种用法的典型场景是,分布式环境中,一个大任务Task A,需要在很多子任务完成(或条件就绪)情况下才能进行。这个时候,凡是其中一个子任务完成(就绪),那么就去 /taskList 下建立自己的临时时序节点(CreateMode.EPHEMERAL_SEQUENTIAL),当 /taskList 发现自己下面的子节点满足指定个数,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按序进行处理了。